23

2013.09

【深圳商报】“街巷记者”感知深圳发展脉动

发布者:标签:浏览次数:1615

见证我们记录着深圳建设的每一个片段;我们见证着深圳前进的每一个奇迹;我们感知着深圳成长的每一个历程;我们关注着深圳崛起的每一次蝶变;我们触摸着深圳发展的每一次脉动。

深圳商报记者 王荣 郑恺

回望“8000期”,有两个采访片段至今让记者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2005年5月22日下午1时整,深圳河畔渔农村工地响起巨大的爆炸声。一片旧的渔农村建筑立刻在深圳的版图上和深圳人的视线中永远消失了。此时,记者就在现场,亲眼见证了气贯长虹的“中国第一爆”。记得,市领导吕锐锋在爆破成功后兴奋地对我们说,被誉为“中国第一爆”的渔农村爆破工程的意义,不仅是对爆破技术的检验和突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一爆破改造工程的成功,拉开了我市城中村改造的序幕,并标志着我市城中村改造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2011年4月23日上午,位于罗湖区蔡屋围的京基100大厦以441.8米的高度封顶。从国贸大厦到地王大厦再到“京基100”,深圳地标建筑再次“长高”。

此刻,记者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京基100:刷新深圳新地标》那激动人心的一幕。记得,当日由罗湖区政府主办、京基地产承办的“寄语未来30年”梦想征集大型公益活动,也选择将京基100作为美好梦想的封存地点,京基100成为首个记录华人梦想的城市地标建筑。

深圳商报,生长于深圳这片沃土,也深深地植根于这片沃土。复刊以来,作为亲历者、采访者、见证者,我们的记者每天奔波于深圳的大街小巷、高楼旧村,感知城市发展脉搏,见证特区成长历程。

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表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拖着一种封闭扭曲的“城乡二元结构”跨进现代化的门槛。因此,我们一直倾尽心力,特别关注特区农村城市化、特区一体化……

从1979年那个春天,一代伟人小平在中国南海边划出的那个“圈”,到深圳特区农村城市化,我们见证了深圳从一座边陲小镇迈向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每一次跃动。从创造“三天一层楼”“深圳速度”的国贸大厦到地王大厦,从深圳第一个地标到京基100,再到正在拔地而起的“春笋”、平安大厦,我们记录了深圳不断刷新的城市新高度;从特区一体化到“6+2”的行政区划管理创新,再到“特区中的特区”——前海的诞生,我们目睹了深圳从一个只有几万人的“小渔村”不断“扩容”走向“大特区”的升华和蝶变。

如果说,《深圳实施中国第一爆,改造城中村气贯长虹》、《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的城市》、《深圳地标新高度:441.8米》……这一条条新闻成为见证深圳发展的“历史切片”;那么,《聚焦城中村改造》、《十问城中村改造》、《老片区新变化》、《深圳进入“大特区”时代》……这一块块版面就成为记录深圳成长的“新闻档案”。

今天,人们可以凭藉“8000期”《深圳商报》上刊登的那一条条温热的消息、一个个温馨的版面,再次追寻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触摸和感知深圳发展的辉煌历程。

随着华润集团总部大厦“春笋”在深圳破土动工,这座高度将达到500米的新摩天大楼,将一举超过目前已建成的深圳最高建筑——高441.8米的京基100大厦,不过这个高度却不一定能站上深圳最高建筑的顶点。位于深圳CBD的“全国第一高楼”平安总部大厦早已悄然动工,深圳未来新高度将因此被刷新为666米。我们坚信,随着深圳一座座摩天大楼的拔地而起,深圳商报的发展“高度”也将会不断被“刷新”……

经典报道

亲历渔农村“中国第一爆”

深圳商报记者 黄青山

随着地铁四号线的开通,福田口岸成为深港最便捷的陆路口岸,其客流也屡创新高达到每日20万人次。而在八年前,福田口岸还没有开通,口岸所在地的渔农村当时还和深圳众多的城中村一样,“农民房”密集,人流拥挤,环境脏乱差。

渔农村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定格在2005年5月22日下午1时整,这里响起了渔农村推倒重建的第一爆,也被誉为城市更新的“中国第一爆”。正是这气贯长虹的“第一爆”让渔农村获得了新生,也彻底改变了渔农村村民的命运,同时还为深圳城中村改造探索了一种新模式。

2005年5月22日,我和中央、省、市的数十位媒体记者在福田区政府的安排下进入爆破观看区,我们所站的地方是附近一栋近二十层的高楼,可以在安全距离内全方位观看起爆点。下午1时整,随着现场总指挥发出命令,“五、四、三、二、一 ——开始爆破!”深圳河畔渔农村工地响起巨大的爆炸声。16栋8层以上、总面积为5.1万平方米的楼房在20秒时间内整体倒塌或倾斜。

时任福田区区长张礼铜和我们同在观看区,他在爆破成功后兴奋地对记者说,渔农村爆破拉开了福田区城中村改造的序幕,标志着渔农村改造将不可逆转地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据介绍,渔农村改造是一场利益博弈,仅村民签约就历时一年多。2004年12月31日,33户村民在拆迁赔偿协议上签字。2005年3月21日村民郭炳南到现场签约,2005年3月25日最后12户村民签约。

深圳商报作为深圳主流媒体,紧紧关注渔农村改造,用大量文字报道和新闻照片跟踪记录了这个口岸城中村改造的全过程。当天本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要闻照片,《深圳改造城中村气贯长虹》,还在要闻版发表整版长篇报道《福田区推进渔农村改造“三部曲” 》,同时推出整版图片新闻,记录整个爆破现场。第二天深圳商报文图报道被多家网站转载。

渔农村整体改造八年后,这里崛起了一座口岸新城区。据渔农村村民透露,近年随着物业升值,一批村民已经坐地成为新亿元户。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社区环境、社区商业与福田口岸配套,加上深港地铁在此对接,吸引了大批港客来此消费租住,形成了宜居宜业的标志性社区。

20年记录城市化步伐

深圳商报记者 李 红

从1992年的特区农村城市化,到2003年10月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试点,再到2004年9月29日全市最后两个村顺利完成“村改居”,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的城市,20余年来深圳商报忠实记录着深圳农村城市化的一个个步伐,见证了昔日边陲小镇的沧海桑田巨变,见证了一座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崛起。

1992年5月11日,深圳市召开农村城市化领导小组会议,决定深圳经济特区农村城市化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铺开,力争用半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居民的转变。5月12日出版的深圳商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刊发消息《农村转化为城市,农民转化为居民——特区农村城市化工作即将全面铺开》,报道了市委、市政府的这一重大决策部署。

以此为开端,深圳商报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持续关注和报道,记录和见证了深圳农村城市化的全过程。

1992年6月18日,深圳出台《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农村城市化的暂行规定》,市委、市政府开始强力推动经济特区内的农村城市化。1992年7月15日,深圳经济特区首家由农村集体经济转变的股份合作公司——上步股份合作公司挂牌成立。上步村的5个自然村“村改居”,建立了新的居民委员会,农民变成城市居民。深圳商报在显著位置刊发长篇通讯《希望之路——关于深圳特区农村城市化的报告》,深入报道了特区内农村城市化的探索、实践和成效。

10年后,深圳的农村城市化进程再次“提速”。2003年10月30日,深圳市又召开了加快特区外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进程大会,会后,两区分别在龙华镇、龙岗镇展开试点工作。

2004年9月29日,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民主村、福永街道塘尾村两个村委会,同时挂牌改设为社区居委会。至此,“村”在我市成了历史,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行政建制和农村社会体制的城市。次日,深圳商报突出报道了“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的城市”这一重大新闻,全面总结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的经验与取得的成绩。

一年后的9月30日,经过精心策划和深入采访,深圳商报推出了“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周年大型特别报道”,多角度、全方位地聚焦城市化给宝安、龙岗两区乃至整个深圳带来的巨大变化,充分反映基层干部群众对于特区一体化的新期盼和新追求。

农村城市化,深圳已走过了21个年头;城市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深圳的城市化步伐仍在延续,深圳商报对深圳城市化的关注和报道也仍在持续!

讲述

三任驻区记者结缘蔡屋围

深圳商报记者 王斗天

通讯员 麦日炯

今年8月29日,在有着近30年历史的中国第一座农民星级酒店——蔡屋围大酒店,深圳商报历任罗湖记者站站长徐世访、张平照和王斗天,与蔡屋围股份公司董事长蔡洪亮围坐一起促膝谈心。看到8月26日罗湖区重建局祝贺深圳商报出版8000期的特刊上发布了蔡屋围统筹片区被正式列入今年我市首批更新项目的消息,蔡洪亮如获至宝——“早就盼望这一天了”。他看着报纸上的祝贺词感叹道:“‘宣传城市更新,商报一纸风行’果然是名不虚传!”

担任村股份公司董事长、党支部书记整整21年的蔡洪亮今年已年逾花甲,说起21年来蔡屋围的变化,蔡洪亮如数家珍。他总结了蔡屋围从农村城市化、股份公司规范化、原住民生活现代化的“三部曲”,城市更新贯穿于“三部曲”的全过程。在每一个历史节点和城中村改造受阻的关键时刻,深圳商报都无愧于“经济文化大报”的历史使命,成为传播正能量的重要“发声器”,逐步树立了在原住民当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1992年,深圳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农村城市化”的重大决策,特区内三个行政区的68个行政村、173个自然村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当年的12月31日,深圳市蔡屋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已经退休的深圳商报首任罗湖记者站站长徐世访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特区如火如荼的城市化浪潮,深圳商报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在头版及要闻版开设专栏,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了重点宣传。作为驻站记者,徐世访参加了罗湖多家股份公司的成立仪式,他还记起蔡屋围股份公司成立的头一天,他提前去现场“踩点”,做到对整个流程了然于心,在仪式的第二天,就在深圳商报发表了蔡屋围股份公司及其属下的“金龙”、“金塘” 、“金华”公司同时宣告成立和蔡屋围三大工程(蔡屋围发展大厦、蔡屋围丽晶大厦、新十坊等集体统建楼)同时奠基的消息,吹响了蔡屋围城市化的号角。

蔡屋围这块热土,作为罗湖的金融中心区,也是深圳地标的诞生地。张平照担任深圳商报罗湖记者站站长的1995年前后,深圳的新地标地王大厦正在拔地而起。大厦高69层,1995年6月9日封顶,建成时曾是亚洲第一高楼,也是全国第一个钢结构高层建筑,位居世界十大建筑之列。深圳商报除对这一标志性建筑进行了多次全方位的重点报道外,还围绕蔡屋围、地王大厦等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进行过深度挖掘。2008年2月17日,深圳商报以“地王脚下曾是深圳最早墟市”为题,以整版篇幅报道了蔡屋围的历史变迁,重温了地王大厦如何刷新“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及其先进的建造模式。

城市更新让蔡屋围的变化日新月异。地王大厦崛起近10年后,全国第一个都市综合体华润万象城2004年12月在蔡屋围开业。仅仅四年之后的2008年,万象城二期闪亮登场,从前的烂尾楼端溪酒店被LV旗舰店取代,这些深圳城市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都在深圳商报的重要版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期间蔡屋围老围的改造也提上了议事日程,这里在孕育深圳的又一个新地标——京基100。

2011年4月23日,“深圳第一高楼”京基100大厦顺利封顶,深圳商报派出6名记者现场采访,摄影记者施平冒险登上顶楼探身户外,顶着大风在400多米高空拍下了封顶的精彩镜头。第二天,深圳商报在头版头条以大半版篇幅图文并茂报道了这一标志性事件,“深圳地标新高度:441.8米” 的主标题让人难以忘怀。作为经济文化大报的深圳商报,全程跟进了京基100项目从立项拆迁到封顶入伙的全过程,并率先报道、诠释了深圳城市更新的“蔡屋围模式”,成为蔡屋围片区新一轮改造的“舆论先锋”。

蔡洪亮的办公室保存了几十份深圳商报,每份报纸上都有关于蔡屋围的报道,最早的一份时间是2000年8月26日,商报在特区成立2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以“沧海桑田二十年”为题,报道了蔡屋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最新的一份是今年的8月26日对蔡屋围片区新一轮更新改造的重点报道,这些报纸都已成为他的宝贵财富。在与三任记者站长握别时,蔡洪亮感叹,20多年过去了,蔡屋围的变化可谓沧海桑田,只有蔡屋围和深圳商报的友谊没有变,商报在村民中的影响力依旧深远。在深圳商报出版8000期之际,他祝愿商报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