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特区以一次又一次刷新自己城市高度的方式涅槃。
深圳的一座座“巨人”,是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城市更新的见证者。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5周年的这个特别日子,晶报特意“请”来深圳六位赫赫有名的“巨头”,
为特区献上自己最真诚的一句祝福——
上海宾馆
“深圳更加好 生活更美好”
代言人:周荃(上海宾馆总经理)
被称为“深圳坐标原点”、见证特区发展的上海宾馆,1985年建成并正式开业。现任深圳上海宾馆总经理的周荃至今难忘老一辈曾当笑话讲的一个“心酸”故事:1983年宾馆筹建时十几个人一天伙食费5毛钱,负责做饭的陈大哥买来两个鸡蛋,煮成一锅蛋花汤给大家“均分营养”,一小伙为多吃一点鸡蛋,特意放慢速度用调羹舀着“汤鸡蛋”……
初建成时的上海宾馆外观仿老上海滩建筑,里面装修乃至各种设备全部进口,门廊、把手、玻璃印花全是海派风格,进口拱形玻璃墙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2001年,首次踏入上海宾馆大门的周荃被眼前的一幕深深震撼:“宾馆前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客人都在抢着订房间。”
2005年,上海宾馆斥巨资彻底内装修;2007年中餐厅又进行了融入现代设计的大装修。周荃感慨,“深圳是开放前沿,行业知识信息更新快,接待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游客机会多。大家都在随着城市发展水涨船高,上海宾馆也不例外。”为上海宾馆“代言”祝福,她最想说的是:“希望深圳越来越好!深圳越来越好,上海宾馆、我们这些在深圳打拼的人也会越来越好,我们的人生将会更丰富、更美好!”
国贸大厦
“与深圳 一起成长”
代言人:李正奎、唐志坚、潘孝礼、苏孝祥 (市物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老员工)
1985年12月竣工、楼高160米的国贸大厦,曾是当时全国最高建筑,在深圳历史上的“政治地位”无人不知。昨日,市物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老员工唐志坚、潘孝礼、苏孝祥告诉了晶报记者一件鲜为人知的事:当时深圳是国内唯一拥有出口贸易资格的城市,国贸大厦建设初衷是方便其他各省市设立办事处,它也是由各省市集资、湖北设计院设计,并由中建三局建设完成的。“我们几个人1982年作为两万基建兵的一员来到深圳,看着国贸从无到有,看着深圳一天天发展,感觉当年那个小渔村就在昨天。”几名老员工都曾亲历邓小平1992年的南方视察:“当年就在中控室那里看着小平同志从一楼到顶楼的过程,大堂挤满人,大家都很激动。”
国贸大厦如今仍在不断创新。国贸大厦管理处经理李正奎介绍,大楼空调一般的寿命在15-20年,到2011年,已用了20多年的国贸大厦楼体的空调新风量明显不够,亟待更新改造,工程预算约1600万元。由于老楼没有本体维修基金,大厦管理处特意召集业主大会请大家投票集资更换空调,通过后还邀请业主参与评标,施工时也邀请业主参观。此举也为其他老楼解决类似难题提供了样板。改造后,经市住建局评估,国贸大厦空调总用电量下降20%,总节能率达到13.3%,是国贸大厦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一次转变。
时值深圳特区建立35周年之际,李正奎表示,他和当年基建工程兵们一起,祝愿深圳特区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市民生活更加美满:“35岁的深圳正值壮年,我们会继续和深圳一起拼搏,传承深圳的精神,直到最后一刻。”
赛格广场
“有梦,从深圳出发”
代言人:严灵(市民)
总高355.8米,地上75层,地下4层,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2000年初,全国第一座高科技主题楼宇赛格广场全面建成,凭借独特的设计与构造斩获多个奖项,分布在1-9层的电子市场,更被誉为全亚洲最大的电子配套市场。
“赛格是我创业梦想的发源地,在这里,我谈成了人生当中的第一笔生意。”曾在赛格电子配套市场打拼多年的市民严灵昨日回忆往事感慨万千。1997年前,坐落在深南中路与华强北路交会处的深圳赛格集团,还是一栋不到10层楼高的小建筑。曾经有段时间,这里是电子产品生产车间,隔着玻璃窗能隐约瞧见工人在流水线上埋头苦干的身影。上世纪90年代初,经重新规划,一、二楼改建成电子配套市场,旺盛发展的电子行业吸引了一大批满怀斗志的年轻人齐聚于此,严灵就是其中之一,“只需要一张小桌子,一张板凳,还有一颗坚定自信的心,就可以在电子市场开始自己的梦想”。
如今,随着深圳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赛格广场吸引着各地乃至各国商人慕名而来,引领华强北打响了“电子一条街”的名号。严灵说,赛格广场是人们电子创业的工坊,也是深圳电子梦想的源泉。
地王大厦
“深圳地 创奇迹”
代言人:鲍广鉴(著名钢结构专家)
“每次在香港搭火车回深圳,最先远远看到的就是81层高的地王大厦。”说话的这人,是75岁的我国著名钢结构专家鲍广鉴。1994年,正是由他主持承建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四高的建筑——深圳地王商业大厦主楼钢结构工程。
当时,鲍广鉴已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知名专家,建设期间他几乎每一天都到工地考察,尽管肩头扛着沉重的压力,但他的内心始终充满自信。“地王的高度和宽度之比超过22:1,其罕见比例是工程最大挑战,处理不当就容易变形。”鲍广鉴表示,384米高的主楼钢结构施工此后仅用379天完成,最快时施工速度达到两天半一个结构层,创造了“新深圳速度”。值得一提的是,建成的地王大厦垂直偏差向内25毫米,向外17毫米,仅是美国钢结构规范允许偏差的1/3。
创下多个建筑纪录的地王大厦见证着特区的成长,其建成不但引领全国钢铁设施的发展,给国内工程建设同行弟兄信心,也让鲍广鉴获得不少专利和奖章,还被多次邀请参与其他大型建筑承建,但他认为,这一切应归功于深圳改革开放的政策,得益于对地王建设机会的把握。
“从1982年来到深圳至今,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令人印象深刻。”鲍广鉴还记得,当年曾出差一年后回来,深圳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人认不出模样。深圳的高楼鳞次栉比,但在鲍广鉴看来,地王大厦仍是深圳最值得骄傲的建筑成就,这在许多人看来也是如此。
京基100大厦
“新时期, 新起点,再出发”
代言人:林青云(京基集团公关总监)
“今天(26日)晚上,京基100大厦441.8米的幕墙电子屏上,将打出‘新时期,新起点,再出发’的字样,以此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5周年,这是全市人民的心声,也是我们京基100大厦对深圳的一句深情祝福!”昨日,在高耸入云的京基100大厦100层的“天吧”,京基集团公关总监林青云笑着对记者说。
2011年4月23日,位于罗湖蔡屋围的深圳市重点城市建设项目——京基100大厦,以441.8米的高度顺利封顶,并成为当时的深圳第一高楼。如今,它仍是深圳民营地产企业里投资建成的最高建筑,保持了多项中国纪录、世界纪录,并获得了多项世界级奖项。
作为献礼大运会的城市地标建筑,京基100为世人展现着深圳的新城市精神,并见证了深圳的城市创新力。2013蛇年央视春晚宣传片,京基100与北京天安门、上海东方明珠塔一起代言中国三大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地标建筑。
“我们希望它作为‘城市名片’存在,也要‘接地气’地与市民互动,当然也和深圳果敢和创新的城市特质一脉相承。”林青云介绍,因为这一理念,大厦幕墙是全市最大的“黑板报”,全年播放内容近七成为公益慈善活动,“表达心声”时间锁定在每天19:00到22:30间。京基100大厦工程部负责人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幕墙运营成本包括维保费、电费、人工费、耗损费等,每年超200万元,这还不包括大厦幕墙镶嵌的1.8万支灯管材料更换等费用,每季度一次的楼体清洁,要由20多人的团队协作20天才能完成。
“一个房企传递的不仅是建筑高度,还应有慈善高度、爱心高度。建筑有使用周期,但文化的传承却生生不息,京基100作为深圳的地标级建筑,尤其应追求‘物理地标’和‘精神地标’双重融合。”林青云如是说。
平安金融中心
“希望深圳成长 高度不断刷新”
代言人:王川(平安金融中心钢结构工程总工)
深圳福田中心区,伫立着“大高个”平安金融中心。作为这座城市的新地标,它用自己主体高度已经达到600米的“深圳第一新高度”,俯瞰着这座海滨城市的全貌。
今年4月30日,随着国内单次提升高度最大的上梁仪式的完成,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其主体高度仅次于632米的上海中心,目前建筑高度排行国内第二。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迄今在多项工程指标上均创造了中国建筑领域的新纪录,项目超大直径工程桩,桩径8m,挖深30m,是华南地区直径最大的建筑工程桩;项目主体10万吨钢结构安装,用了4台全球最大规格的建筑自爬升塔吊,刷新工程纪录;核心筒巨柱砼全楼均属大体积砼浇筑,创造中国建筑领域的新纪录;超厚钢板一次现场焊接成型,更是创下了国内第一厚板焊接的新纪录。
“那是2012年的情人节,我来到工地,暗暗地把她当做我的小情人,替她打扮,看她成长。10米、100米、200米……3年多来,有过多少困难,就有过多少挑战,也就有过多少成功的喜悦。如今的她,已亭亭玉立,我决定把她,托付给这座美丽的城市。毕业来深,如今的我,也已在此成家。感恩这座城市,给我机遇,给我幸福。希望深圳成长的高度不断刷新,在这里奋斗的人们,青春无悔,幸福快乐。祝深圳35岁生日快乐!”昨日,平安金融中心钢结构工程总工王川望着如今高耸入云的平安金融中心,深情地对晶报记者说出了这么一番话。
“如果要为平安金融中心‘代言’,我相信它此刻最想向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5周年说出的一句祝福就是:希望深圳成长的高度不断刷新!”王川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