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2015.12

【深圳商报】共享深圳:同城人 同待遇

发布者:京基地产标签:浏览次数:1289

深圳是全国的深圳、全体深圳人的深圳。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人人参与、人人尽力;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人人享有更是民心所向。今年10月底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理念,顺应时代潮流。深圳今年5月份召开的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努力建成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实现全体市民共建共享、包容发展。”这与共享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新时期,中央对深圳经济特区寄予厚望。三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深圳人秉持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从解决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教育、医疗、就业、民政等各个方面,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同城人,同待遇”,包括外来建设者在内的所有深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有品质的文化服务。


来了就是深圳人,鹏城因您而美、有您更精彩。

社保和就业

惠民全覆盖

今年刚刚推出的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就是一项惠民工程,“全国叫好”:只要2015年10月在深圳参保状态正常,不分户籍、年龄以及是否已经患病,均可自愿参加;一人20元,健康保一年。

国家要求,到2020年基本医疗保险记账比例要达到70%。深圳远远地跑到前边:目前深圳为90%,退休人员为95%,报销比例是全国最高。多年来深圳不遗余力地完善包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体系,尤其是作为外来劳务工最多的城市,深圳最早将外来工纳入社保体系,深圳劳务工参保人数居全国首位。共享医保体系好处的还包括外来工子女。黄妈妈说:“我是个打工的。如果没少儿医保,我儿子的病真没钱治。”

外来工在深圳养老也不是梦!郑先生从梅县来深打工、参保多年,现已退休。他说:“刚退时每月养老金1800多元,现在可拿3000多元。”我市逐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今年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3615元,加上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待遇,调整后的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4169元。

改善民生就是共享发展。从2008年以来,我市多次调高最低工资标准,2008年是1000元,到现在增幅超过50%。特别是这三年,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2013年1600元、2014年1808元、2015年2030元。深圳市金谷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小红说:“这样可确保劳务工享受深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网友“彩虹之巅”说:“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将越做越大的‘财富蛋糕’切一块给劳动者,是必须的。”

优质学位

劳务工子女过半

深圳教育发展,最近几年有非常明显的“质的飞跃”;“质的飞跃”之下的深圳教育“美味大餐”,所有的深圳人都可享有:义务教育实行积分入学,全市推行,不分户籍、统一标准;7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位和50%以上的公办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对象是非深户籍学生。

三年前让市民提起都头疼不已的“入园贵、入学难”,现在已经得到根本性缓解。

深圳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2094所,在校生(在园幼儿)175.3万人,教职工15.1万人,基础教育规模接近北京、上海、广州等。2012年起实施儿童健康成长补贴、教师长期从教津贴和普惠园财政奖补等政策,每年惠及全市20多万名幼儿和1万余名保教人员。全市共建成普惠性幼儿园611所,基本覆盖每个有条件的社区,“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缓解,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教育“十二五”学位建设计划提前完成,2014年起,又启动基础教育工程,将在3~4年内投资近100亿元,新改扩建130所中小学校,新增14万个以上学位。

2015年被确定为“教师队伍建设年”,此举可让教育的“深圳质量”得到源源不断的“能源补给”。今年5月,我市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共包含8大重点任务、100多项改革项目,将在教育治理体系、高等教育、职业终身教育、社会力量办学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施改革。

深圳教育改革,大幕徐徐拉开、大旗迎风飘扬。风动还是旗动?其实是“心动”——背后吹动的,是深圳人对优质教育的美好向往。

缓解“看病难”

专家进社康

今年7月13日,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调研医疗卫生工作时强调,要把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这个“看病难”问题作为突破口,集中精力研究解决,尽快拿出可行的试点方案,切实缓解市民群众就医需求。

大医院人满为患一直是医疗界头疼的问题。为何小病也往大医院跑?市民说,“大医院有专家坐诊,看病放心。”市长许勤在调研医疗卫生工作时也强调,要大力推动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事关民生疾苦没小事儿,“马上就办”:专家走进社康。

《市属公立医院“专家进社区”开展诊疗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很快出台:市属医院组织专家进社区,提升社康服务水平和能力。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率先启动,共派出19名专家驻点8家社康中心,每家社康中心每天将有2名副高以上职称的医生坐诊。每家三甲综合试点医院定点帮扶社康中心数不少于10家。

为了不让专家“走马观花”,试点市属医院按照每天每家社康中心至少2名医生的标准配好专家团队;选派专家都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制度保障最持久:我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聘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之前,必须到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至少工作半年。另外,专家进社康,与本单位原部门(科室)同级同类岗位工作人员同等的薪酬福利待遇。

“唯有源头活水来”,专家进社康从此得以持续。深圳人有福了:家门口可看大专家。

公益慈善之都

“暖暖的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民政厅考察时强调,“民政工作是‘菩萨’事业。做‘菩萨’事业就得怀着菩萨之心,怀着大爱之心、爱民之心。”

去年9月,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要求深圳继续当好全国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的排头兵。被誉为“中国最慷慨”城市的深圳,今年成功举办第四届慈展会,共吸引了国内外的2588个机构和项目参展参赛,对接金额达122亿元,较去年对接总量增幅141.24%,逐渐打造成为“公益慈善之都”。

其实,每年中国慈展会在深圳举办之前,深圳的地标京基100大厦就变身世界最大的“温度计”——测量这座城市“爱的温度”。民政工作主要服务弱势群体,其内容包含了几乎每个普通人生老病死各个环节,在深圳这座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城市,深圳民政以“菩萨”之心干着这份崇高的事业,修炼着心系百姓、大爱无疆的为民情怀,让这份民生事业有着最敏感的感触,让深圳变成“暖暖的城市”。

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尤其是弱势群体更应得到发展阳光普照,这在深圳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共识。深圳低保标准近几年是连续涨。2014年开始,全市低保由560元提高至620元;2015年起则提升为800元,增长29%。低保的增幅远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速,目前是全国第一。

深圳有一项“全民保险”惠及面广大到来深出差的游客:政府每年出资3600多万元,保险方案涵盖了在深圳市所有可能的15种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对象覆盖所有“事发时在深人员”;每次灾害救助总限额为20亿元。

相对不足,导致医疗服务流程不尽合理;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临床科研和教学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和培养中医骨伤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带动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

故事之一

在福田读高中可领“就学补贴”

深圳商报记者 吴吉

“我在深圳工作了15年,最揪心的就是孩子的高考。”龙岗区某物流公司管理人员邓先生说,他的儿子现在在深圳读高二,即将面临高考。因为户籍一直在湖南老家,此前他心里一直悬着一块大石头。随着广东省异地高考政策的放开,邓先生的烦恼迎刃而解。而这么多年,作为一位非深户的民办学校学生,老邓的儿子小邓深切地感受到深圳教育在悄然改变。

“以前我读的小学很破,老师三天两头地换。但是最近几年,感觉民办学校越来越正规。我现在也觉得,跟公办学校并没有多大差异”,因为户籍问题,小邓的小学、初中都是在民办学校就读。经历过学校电脑集体“阵亡”的尴尬,也经历过学校操场翻修因为资金不到位而一再拖延的困窘,他对于深圳民办学校的变化之大,感触最深。据统计,近几年来,深圳市民办教育共投入资金近31亿元。2015年秋季开学伊始,市政府再出扶持新政:按每班补助10万元标准,向全市230多所民办中小学发放设施设备补助经费9亿多元,为民办学校送出大礼包。

“听说福田对全区高中生发放补贴,我们很期待福田的这个做法能推广到全市”,邓先生说。今年9月,福田区财政局为全区高中生发放了“就学补贴”,统一按照1131元/生/学期(2262元/生/年)的标准,对区属公、民办高中学校在校学生进行补贴。这种民生福利让人艳羡,同时也让人对深圳教育期待更多。

当然,邓先生最满意的,是在儿子高考前迎来了“异地高考全面放开”的好消息。2014年,在深圳参加异地高考的人数为80人,2015年增加到218人。据市招考办预计,政策全面放开后,不限定只有中职学生可以参加异地高考,也不再限定只能报考高职院校。初步估计,明年约有近3800名随迁子女将在深参加高考。

故事之二

在小社康中心享受大专家诊疗

深圳商报记者 赵鸿飞 郑健阳

专家进社康,老百姓从中体验到便捷医疗的甜头。

9月7日下午,著名心脏学专家、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福田人民医院院长伍贵富等专家团队来到八卦岭社康中心开展坐诊服务,正式拉开福田人民医院“专家进社区”的序幕。当天下午,距上班时间还有半个多小时,慕名前来的患者已达近百人。排在最前面的孟宪芝阿姨说,前几天做体检时,查出心脏有些毛病,这次她特意来找留学美国的伍贵富院长给自己瞧瞧。孟宪芝阿姨说,“大专家看病,就是不一样。”她说,自己对冠心病一无所知,伍贵富院长就跟她讲,人的身体就像一辆汽车,有发动机、油门和油管,冠心病就是油管变堵变窄出了问题。这么形象的一讲,她一下子豁然开朗。

“深圳市人民医院内分泌专科团队社区工作室”在碧波社康中心揭牌后,该团队17名医生将轮流到工作室坐诊。碧波社区居民陈阿姨告诉记者,全市各大医院自己都去过,可从排队到看病,至少需要半天的时间。陈阿姨的病情基本稳定,每次去大医院复诊后至多就是开些药回来,但常常为此耗去半天的时间。她告诉记者,市人民医院专家团队进驻碧波社康后,自己就不再专程往大医院跑了。如今,不少居民像陈阿姨一样,如果能在社康看好的病,都尽量不往大医院挤了。

故事之三

拿起智能手机 共享便捷就医

深圳商报记者 郑健阳

“生病了,拿起智能手机,轻点预约挂号APP,在预约的时间内到医院就诊,以往花半天才能看上病,现在可能只需半个小时。”在深圳福田CBD上班的刘小姐向记者描述了她的一次看病经历。“互联网+医疗”模式,正在让深圳人悄然地共享便捷的就医模式。

而诊中支付、手机支付医药费等模式更是让就医时间缩短。深圳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姚吉龙介绍,市民就医的过程中,挂号、检验、取药三个环节均需要缴费,以市妇幼保健院红荔院区日接诊量3000人次计算,相当于每天有9000人次排队缴费,近万人在医院的空间内流动。虽然市妇幼保健院为了方便患者,在每个楼层都设置了缴费窗口,全院共有十几个缴费窗口,但仍难以完全避免排队现象出现。产检就诊对于大腹便便的孕妇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10月底,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开通了手机诊中支付等功能,怀孕32周的陈小姐成为首批受益者。当天,陈小姐来到深圳妇幼保健院产检,在导诊人员的指导下,添加了“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的微信公众号,第一次在手机上支付了检查费。陈小姐通过微信公众号,享受了预约挂号、在线取号、手机交费、报告单查询等功能。“交费动动手指就完成了,比以前楼上楼下跑轻松多了,尤其对于孕妇来说,省了不少事。还有检验单查询,点开微信就能查看结果,不用再往医院跑,而且随时可以在手机上查看。”

数据统计,市儿童医院在挂号、支付、查看报告单等环节“上网”后,患者人均就诊时间节省了近4小时,从平均耗时295分钟缩短到65分钟。

亮点1

社保惠及全体深圳人

深圳商报记者 徐 恬

就在前几天,吴先生所在单位为员工统一办理了深圳市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参保手续。他欣慰地说:“像我这样已经患重病的都可以参保,参保费用一年只要20元,而且享受待遇时间往前推到今年7月1日算起。确实帮了我的大忙。”

社会保险关系到每一个人,是最大的民生福祉之一。深圳推出多项惠民举措,惠及广大户籍居民以及来深建设的劳务工。

深圳新推出的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一人20元,健康保一年。上月已开始受理参保。

这个保险惠及面很广,创新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住院费用“二次报销”上不封顶。住院时的医疗费,属于社会医疗保险目录范围内、且应由其本人自付的部分累计超过1万元的,超出部分报销70%。享受这一待遇以发生高额医疗费用作为“大病”的界定标准,不设置具体疾病名称,待遇享受与具体疾病名称无关;二是患重特大疾病使用《深圳市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内药品所发生的费用,也能报销70%,金额最高不超过15万元。目前共11种重疾药品纳入报销,包括肺癌、乳腺癌、肠道癌靶向治疗药品等。

深圳劳务工参保人数居全国首位。

多年来深圳不遗余力地完善包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体系,尤其是作为外来劳务工最多的城市,深圳最早将外来工纳入社保体系,深圳劳务工参保人数居全国首位也在情理之中。

今年我市还开始实施生育保险,我市用人单位的职工全部纳入生育保险,除了原有600多万纳入生育医疗保险的一档以及二档医保参保人,400多万三档基本医疗保险(原劳务工医保)参保人也被纳入生育保险,享受生育医疗费以及生育津贴待遇。

亮点2

在家门口读一流大学

深圳商报记者 吴吉

如何加快建设若干所高水平大学?如何把深圳高等教育办得更好?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马兴瑞“走马上任”后,先后到深圳市多所高校调研,了解我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情况。他强调,加快建设若干所高水平大学,做大做强深圳高等教育,是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要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推进产学研结合,为深圳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深圳的高等教育一直备受瞩目。为与“国际化城市”的定位相匹配,深圳急切呼唤成规模、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目前,深圳大学正在积极建成高水平大学,而南方科技大学正在朝着“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方向努力。这两个称号并非是务虚的“高帽”,要获得这个资格,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目前,广东省整体列入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有中山大学等7所高校,列入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的有5所。一旦深大和南科大跻身目标行列,意味着深圳将拥有自己的一流高等学府,高等教育的层次将上一个台阶。据悉,深圳市已投入10亿元作为深大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助力深大建设。深大也已经确定明年全面升级为一本院校。记者了解到,目前深大正在筹建“应用技术学院”,明年开始招生,今后待时机成熟,再“孵化”出独立的“深圳应用技术大学”。

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教育国际化自然不甘落后。深圳首创高等教育特色学院发展模式,以“国际化、开放式、小而精”为基本定位和思路,紧贴创新型城市建设和战略新兴产业需求,大力发展特色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等6所特色学院落户深圳,3家国内外高校与高新企业签署合作协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批正式设立并招生,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获批筹办本科教育。共聚集了28家境内外优质高校在深办学。11月3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又落户光明新区,届时中山大学将在深建设约20个学院(系),建成拥有文、理、医、工相对齐全的学科体系,以及从本科到博士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综合性大学校区。

与此同时,有关方面透露,深圳还有意建设四所高水平的特色高校:医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和体育学院。

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高校建设蓝图,呼之欲出。以后,深圳的学生“在家门口读好大学”的愿望将成为现实。而一大批高水平高校的落户,也将为深圳建设培养更多“本土制造”的人才。

亮点3

民营医院获财政奖励

深圳商报记者 郑健阳

医疗业内人士提出,要解决市民就医难等问题,一定要提升社会办医院的服务水平,促进其诊疗量的提高,有效分流部分门诊量,让社会办医能够成为深圳公立医疗的有力补充。深圳也持续不断出台各种社会办医扶持政策,社会办医已然成为深圳医疗在解决就医难的答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近日,经过相关评审程序和确认,平乐骨伤科医院获得市政府“三甲”财政奖励2000万元,成为深圳市首家享受此项待遇的社会办医疗机构。

继开放社会办医后,深圳在促进社会办医上出台财政扶持政策实施细则,出台《关于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三级医院财政扶持政策的实施细则》,其中社会办医院在取得三级医院资格后第一或第二评审周期内,经卫生行政部门评审并获得三级甲等和三级乙等资质的,分别给予2000万元、10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